花园口决堤:以水代兵
前因:徐州会战失利;后果:河南大饥荒。

作者:谭百万/编辑:亦可

前因

徐州会战失利:1938年,国民党在徐州会战中失利,日军占领徐州并继续向武汉发起进攻,国民党为保武汉,决定引黄河水阻挡日军。

1938年,国民政府为阻挡日军继续西进而攻取武汉,将位于花园口的黄河大堤炸开,引黄河水阻敌,一百万百姓流离失所,造成了花园口特大惨案。

这一事件之所以发生,与中国军队在徐州作战失利有关。自从一年前,日军占领了南京后,日军趁胜追击,又将不远处的徐州作为下一个夺取目标,因中日双方实力相差悬殊,南京的陷落也造成人心惶惶,徐州很快失陷。

土肥原贤二

徐州的陷落对整体的抗战局势来讲十分不利,日军最初选择率先攻打徐州,就是想以此作为落脚点,进一步侵略扩张,打通津浦路,好连接南北战场,然后进窥武汉。

因此徐州方面的失利给蒋介石带来了极大的压力,而日军更是不给中国军队喘息之机,时任日军第14师团长的土肥原贤二率师团2万人进攻兰封(民国时期地名,位于今河南省),蒋介石迅速派军迎战,兰封战役打响。

如果说前面提到的徐州会战,是造成花园口决堤事件的导火索,那么兰封战役就是直接促使蒋介石下定决心“引水阻敌”的火苗。蒋介石见土肥原贤二只有2万人,想趁此机会压制住日本进一步西进的攻势,便调军12万人,由其爱将程潜、桂永清领导,桂永清率领的部队尤其值得一提,因其这是蒋介石的嫡系部队第27军,装备十分精良,可见蒋介石此番势要拿下土肥原贤二,甚至当时他还宣称“就是吃也能把土肥原吃掉”。

蒋介石

可谁知,蒋的嫡系部队竟然在战场上不听指挥,临阵逃脱,彻底打乱了战前的部署,最后导致15万中国军队,竟败给了日军仅有的2万人,连蒋介石最后都不得不承认,兰封战役是“战争史上一千古笑柄”。

兰封的失守使得武汉的局势更加危急,日军接连拿下开封等地,郑州更是岌岌可危。如果日军占领河南全境,那么就可以轻而易举进入邻省湖北,进而攻取武汉。于是,蒋介石决定“以水代兵”,掘黄河堤以引水来阻挡日本的进一步进攻,随后第一战区部队炸开了位于花园口处的黄河大堤,造成了人为的黄河决堤改道,花园口决堤事件由此而来。

也许我们会认为决堤是蒋介石在面对日军的迅猛进攻,惊慌失措下匆忙下的决定,因为我们实在难以想象,蒋介石会在十分冷静的情况下,弃如此多的百姓性命于不顾,黄河一旦决堤,下游居住的百姓,家园将会被黄河淹没,一百多万人将流离失所。这一点国民党高层不会不知道,但事实恰好相反,花园口决堤一事决不是蒋介石的临时起意,而是国民党高层长期以来深思熟虑后的选择。

花园口事件纪念碑

早在全面抗战爆发之前,受聘于中国政府的德国军事顾问团总顾问亚历山大·冯·法肯豪森,就多次向蒋介石提出利用江河阻敌的建议,他早年专门研究过东方文化,对中日两国都比较了解,因此他认为在抗战中应有效利用江河,利用河水泛滥来增强防御能力,并认为黄河是最后的抵抗线。

事实上,蒋介石完全清楚掘堤的危害性,这关乎数十万百姓的性命,而当时中日对抗局势尚未如此紧张,因此法肯豪森的建议被蒋介石暂且搁置了。

这一建议虽然暂时未被采纳,但已经在国民党高层心中埋下了种子,直到徐州陷落,开封被攻占后,武汉形势危急,他们就立即将引水一事提上日程。国民党高层陈果夫向蒋介石提出,黄河南岸千余里颇不易守,如果赶上大汛的时候,很容易被日军利用而对付我方,因此要先下手为强,以水反攻制敌。

蒋介石知道,如果将这一计划通过正常程序送到郑州第一战区,肯定会遭到很多人反对,说他置河南百姓生命于不顾。于是,蒋介石发了一封绝密电报,偷偷命令前线部队掘开黄河。

蒋介石深恐武汉不保,就也顾不得什么了。蒋介石知道,如果将这一计划通过正常程序送到郑州第一战区,肯定会遭到很多人反对,说他置河南百姓生命于不顾。于是,蒋介石发了一封绝密电报,命令第一战区第二十集团军总司令商震负责掘堤。其实国民党最初选择掘堤的地点不是花园口,而是位于花园口以东的赵口,因为这里黄河堤较薄更容易掘。但是赵口流沙太多,部队掘了好久,可出水量实在是太小了。

蒋介石坐不住了,面对日军越来越近,形势越来越紧迫,他多次下令催促务必要掘堤成功,阻挡住日军来犯,不能存妇人之仁。因此在商震指挥下,部队开始转移到花园口,经过两天两夜地不停挖掘和爆破,花园口的堤坝终于被挖开,恰逢当时下了一场大雨,黄河水位猛涨,赵口也决堤了,赵口和花园口两处水流汇集到一起,黄河水一泻千里。

随后,蒋介石又命令军政部长陈诚率先出击,在武汉召开中外新闻发布会,将日本人说成是黄河决堤的凶手。国民政府甚至在花园口制造了飞机轰炸的假象,并从军队中挑选一些士兵,穿上百姓衣服,变成日军轰炸的亲历者,然后邀请中外媒体到花园口采访,以此将“证据”坐实。最终,导致日本媒体不得不站出来辟谣。

可以说,花园口决堤,在舆论谴责上,蒋介石还是实现了阶段性的成功。但是,舆论代替不了战争实力。

花园口的决堤虽然在短期内成功阻挡住了日军的进攻,使其改道,但中国为此付出了极为惨痛的代价,据统计,一夜之间遭受这场灾难的百姓就高达八九十万之多,更不用论财产损失和其后的瘟疫肆虐。事实上,花园口决堤以牺牲百姓性命为代价,最后换来的军事影响也十分有限,国民党最终也是难掩颓势,武汉随后也失守了。

后果

河南大饥荒:1942年,由于花园口决堤,导致河南连续几年庄稼都欠收,造成了大饥荒,甚至达到了百姓易子而食的惨烈程度。

结论:花园口决堤一事,对于国民党而言,或许可以说是“壮士断腕”,牺牲了一片地区的百姓,阻挡了日军的进攻,为军队赢得了喘息之机。但对处在堤口之下的平民百姓而言,却是一场极为惨烈的人祸,数百万人的生命权利直接被统治者所决定了,可见在战争年代,受苦受难最多的还是百姓。

阅读数 4.6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