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多尔衮,就没有大清?
他是满族第一俊男,究竟爱江山,还是爱美人?他是大清第一王爷,为何死后却被掘坟鞭尸?

文/全历史 满川花

1612年11月17日,爱新觉罗·多尔衮出生。

多尔衮是助力满清入关的第一人,战功赫赫。入关后,他辅佐顺治(此处可1644年10月30日的中国北京)继位,治理天下。

多尔衮传奇的一生也为后人留下无数谜团。他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摄政王,也是一夜之间被掘墓鞭尸钉为叛国的罪人。

百年后,乾隆帝(此处可1711年9月25日的中国北京)为其翻案,赐谥号为“忠”。两百多年,多尔衮一再被搬上荧屏,成为与孝庄皇后牵扯不清的情种。

但真实的多尔衮到底是怎样的?

多尔衮,《孝庄秘史》剧照

第一,他是大清帝国的实际创建者。

多尔衮后金皇帝努尔哈赤第十四个皇子,也是他最喜爱的儿子。

从14到24岁,多尔衮先后参加了6次战争。其中三次对明朝,两次对蒙古察哈尔部,一次对朝鲜,在这些战争中,多尔衮都展现出了无与伦比的战争才能。

尤其是在对察哈尔部的战争中,多尔衮不但解决了后金背后的隐忧,更是在第二次征战蒙古时,不费一兵一卒就让蒙古苏泰太后投降。还带回了元朝遗失的玉玺(和氏璧所磨),让后金获得统一中原的合法性,也让皇太极(此处可1643年9月21日的中国沈阳)有了名正言顺攻打中原的理由。

第二年,皇太极就改金为清,建立清朝。

多尔衮吏部尚书时,屡次上书,主张恢复科考,建议皇太极重用汉人。这与努尔哈赤反对汉人入朝为官,歧视汉人的举措完全不同。汉人范文程,就是通过科考,一路扶摇直上,来到了后金权力的核心。

皇太极准备南下攻打明朝的时候,范文程献计放弃山海关而兵行喜峰口,金军这才一路势如破竹,直接打到了北京。后来,更是用反间计让明朝的崇祯皇帝(此处可1611年2月6日的中国北京)凌迟了袁崇焕(此处可至公元1630年9月22日的中国北京),消除了努尔哈赤皇太极的心头大患。

多尔衮皇太极死后,率领金军入关,占领了北京,也是他正式开启后金对中国的统治,他是大清帝国的实际创建者。

第二,他是活在电视剧中的“情种”。

孝庄多尔衮,《孝庄秘史》剧照

与电视剧中相亲相爱的狗血剧情不同,实际上多尔衮孝庄并不相熟,也远非青梅竹马。

两人有据记载的两次“有可能的相遇”,一次是多尔衮两岁,孝庄一岁的时候,皇太极迎娶孝庄姑姑哲哲;第二次是皇太极迎娶孝庄孝庄13岁就嫁给了皇太极,所以跟多尔衮别提青梅竹马,就连早恋都轮不上。

此后,孝庄一直是皇太极后宫里不太受宠的一个妃嫔;而多尔衮是在外征战多年的将军

面对唾手可得的清朝皇帝位,多尔衮也不是因为与孝庄相爱甚深才退出。相反,此时的多尔衮已经是一个老谋深算的政治家。

当时,皇太极长子豪格多尔衮争帝位(此处可1643年9月26日的中国沈阳),双方力量相当,僵持不下。但这个时候的1643年,却出现了征服中原的最佳时机。多尔衮非常清楚,此时对后金来说是千载难逢的机遇,与其内耗,不如团结作战。

皇位、后金,都不在多尔衮的眼中。多尔衮的雄心,在于成就比他父亲努尔哈赤、兄长皇太极更高的功勋。所以,立福临顺治帝)既能避免后金内耗,又能借着福临的母亲孝庄是来自蒙古科尔沁部,以团结满蒙,这样,离自己的远大目标——统一中国,就又近了一步。

最后多尔衮决定扶持两边都不占、谁都不看好的福临即位。

第三,他是被掘墓鞭尸的“张居正第二”。(此处可1525年5月24日的中国湖北

多尔衮顺治帝,《孝庄秘史》剧照

多尔衮的一生,在死后急转直下。

1643年,多尔衮封辅政和硕睿亲王;1644年(顺治元年),被封了叔父摄政王;1645年,被封皇叔父摄政王;1648年封为皇父摄政王。多尔衮死后,被封为皇帝,庙号成宗。就在被封为皇帝的两个月后,情况陡然发生变化。顺治直接将多尔衮,“削爵、撤庙享、罢谥号、黜宗室、籍财产入宫”,甚至将多尔衮的尸体也从坟墓里挖出来鞭尸。

他生前享尽荣华富贵,死后却身败名裂。这是为什么?

对顺治,多尔衮当得起“仁至义尽”四个字。他全力辅佐福临,内如父子外如师徒。顺治从小就在多尔衮全方位、立体化、无死角的严格管教下,成长起来。但问题就在于,多尔衮他从小看着顺治长大,便也不太将小皇帝当成皇帝。

素日里,多尔衮仗着自己位宠功高,做决定的时候问都不问顺治一声,完全独断专行。

顺治帝后来说:“睿王摄政,朕惟拱手以承祭祀。凡天下国家之事,朕既不预,亦未有向朕详陈者。”这种相处之道和管教方式和张居正万历皇帝(此处可1563年9月4日的中国北京)的教育方式有的一比,也引起了皇帝的痛恨。

孝庄秘史》剧照

而在多尔衮统治的时期,他也的确把自己看成“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清朝初年,就曾出现多尔衮入朝时“诸臣跪迎”的场面。

大讲排场之外,多尔衮在用人问题上也不断排除异己、任人唯亲。他在朝政上的举措让顺治很不满。他还以后宫不得干政为由,阻止顺治见母亲孝庄皇太后,这更让顺治痛恨。

1650年,39岁的多尔衮坠马逝世,两个月后就被掘坟鞭尸,身败名裂。

百年后,乾隆多尔衮平反,谥号赐“忠”。

多尔衮虽然是满清第一功臣,却因为居功自傲,从不将皇帝放在眼里,这样便与至高无上的皇权产生了冲突,从而受到猜忌和打压,最终死后身败名裂,被掘墓鞭尸,历史再次验证了权大欺主的定律。 (详见规律11- 权大欺主:为什么要权责一致

而在面对百年难得一遇的征服明朝的契机出现的时候,多尔衮选择了妥协和让步。不是因为他懦弱,而是因为他选择把后金的蛋糕做大,将目光放到对整个中国的征服上,才避免了清初政权内部“一方有所得,另一方必有所失”的零和矛盾出现。(详见规律25- 零和矛盾:“蛋糕”做不大会发生什么?

历代评价

1. 睿亲王多尔衮摄政有年威福自专,殁后其属人首告定罪除封。念定鼎之初王实统众入关,肃清京辇檄定中原,前功劳未可尽泯。今其茔域榛芜,后嗣废绝殊堪悯恻。

——《清史稿》

2. 朕爱尔过于诸子弟,赉尔独厚。

——皇太极

3. 睿亲王多尔衮,摄政有年威福自专,扫荡贼氛肃清宫禁。分遣诸王追歼流寇,抚定疆陲,创制规模。奉世祖入都成一统之业,功劳最著。王之立心行事实为笃忠,感厚恩明君臣之大义。

——乾隆

4. 多尔衮既亡,清政局遂一大变。

——周汝昌

阅读数 9.3万
全知识版权所有,转载请联系授权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