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因:英国-莫卧儿战争;后果:第三次卡纳蒂克战争。
作者:翟书宁 / 编辑:陆伯让
前因:英国-莫卧儿战争
1685-1689年,英国为获得对孟加拉地区的贸易垄断权,发动战争,结果失败
1757年,英国东印度公司与印度的孟加拉王公爆发战争,就是普拉西战役。东印度公司取得胜利,吞并孟加拉,这是英国人直接管理印度的开始。
而这场战争,英国仅仅以3000不到的军队,战胜了孟加拉的7万大军。
早在1685年,东印度公司为了获得对孟加拉的贸易垄断权,就与莫卧儿王朝爆发战争,同样是几千人,对上印度几万大军,然而英国结果被皇帝奥朗则布击败,只好就此收手。

皇帝奥朗则布
1757年,东印度公司卷土重来,再次入侵孟加拉。
这一次,军队的指挥官罗伯特·克莱武是一位狡诈的冒险家,有着丰富的军旅生涯。
虽然他领导的英国军队只有寥寥900人及招募的2000名印度士兵,但面对孟加拉王公的7万大军,他没有表现出丝毫的恐惧。
因为这次英国人不再像上次那样,只是商人武装,这次是名副其实的军队,因为英国和法国打响了七年战争,英国下了血本来争夺南亚殖民地。
克莱武还买通了孟加拉军队的一名将领:米尔·贾法尔。

克莱武被称为印度征服者
另一边,孟加拉对此毫不知情,反而颇有底气。
虽然年轻的王公西拉杰·乌德·达乌拉只有23岁,但已经表现出了惊人的军事才能,致力于驱逐英国殖民者的斗争,背后还有法国的支持。
法国为了争夺英国的海上贸易和殖民地,早早派兵来到孟加拉,准备给英国下绊子。
西拉杰就充分利用英法的敌对关系,拿到了法国东印度公司的支援,有53尊大炮和40名法国炮手。
西拉杰在军队人数和武器装备方面都对英军占有优势,但他还有另一个顾虑:如果在于英国作战的同时,阿富汗人趁虚而入,那么孟加拉就会腹背受敌,陷入被动。
因此,西拉杰不愿陷入长期战争。
这么看来,英军有眼线,孟加拉有外援,胜率似乎对半,谁都有可能胜利。

孟加拉位置
6月23日,在加尔各答北部的普拉西战争爆发,很快就会给出答案。
战斗一开始,孟加拉军队就用炮火猛烈的轰击英军,英军只有9尊大炮,火力远远比不上孟军的几十尊,一时陷入被动。克莱武下令士兵撤退,躲避在土墙后面,并凿出炮孔予以还击。
双方激战了3个小时,还是分不出胜负,一时陷入僵局。
一场倾盆大雨突然来到。
法国人对这里的雨季没有准备,孟加拉人也对火炮性能不熟悉,结果,法国送来的枪炮火药全部淋湿受潮,失去了作用。
而英军这边,克莱武已经提前给火药盖好了防水布,完全没有受到影响。
没有火力掩护,孟加拉军队的劣势就暴露无遗,几乎是在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做盾牌,迎着英军炮火艰难前进,伤亡十分惨重。
西拉杰忠诚的指挥官也在冲锋中负伤而死。

普拉西战役也属于七年战争的一部分,图为七年战争中,英国及其盟友势力为红色,法国及其盟友势力为蓝色,双方在全球殖民地交战。
所幸,孟加拉方面还占据着人数上的优势,是否可以依靠人海战术扭转战局?
但是英国人早前买通的内应贾法尔,开始发挥作用。
贾法尔迟迟不肯发动进攻的命令。其他的几路孟加拉军队原本就各有打算,见此情形,也都不肯主动出击。于是,孟加拉7万人大军中真正参加战役的竟屈指可数。
到战争后期,贾法尔看到孟加拉方面败局已定,竟然直接率领军队叛变,投入英军方面进攻自己的同胞。贾法尔的儿子还抓住了年轻的王公西拉杰,并很快处死。
英国人留下的这颗棋子让局面彻底改变,孟加拉满盘皆输。
英军以伤亡75人的代价战胜了孟加拉7万大军。

克莱武得胜后,将孟加拉洗劫一空,掠夺了大量财富,回到英国后成功步入政坛。东印度公司接管了孟加拉地区的税收,印度的财富源源不断地流入英国。
贾法尔也被英国人放到新的棋盘上,被扶植为孟加拉的统治者,建立起傀儡政权,成为英国在南亚的新棋子。
后果:1771年孟加拉饥荒
1770年,孟加拉地区发生严重的饥荒,饿死了几乎一千多万人,占当时孟加拉总人口的三分之一,被称为“孟加拉大饥荒”。
结论:普拉西战役的胜利,为东印度公司带来了巨大的利益,也使英国在印度的势力大大膨胀,为英国人征服整个印度铺平了道路。法国人企图遏制英国的努力失败,为后来第三次卡纳蒂克战役中被赶出印度埋下了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