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大合唱》是冼星海最重要的也是影响力最大的一部大型合唱声乐套曲 。
《黄河大合唱》作于1939年3月,并于1941年在苏联重新整理加工。这部作品由诗人光未然作词,以黄河为背景,热情歌颂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光荣历史和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痛诉侵略者的残暴和人民遭受的深重灾难,广阔地展现了抗日战争的壮丽图景,并向全中国全世界发出了民族解放的战斗警号,从而塑造起中华民族巨人般的英雄形象。
创作背景
1939年1月,光未然抵达延安后,创作了朗诵诗《黄河吟》,并在这年的除夕联欢会上朗诵此作,冼星海听后非常兴奋,表示要为演剧队创作《黄河大合唱》;同年3月,在延安一座简陋的土窑里,冼星海抱病连续写作六天,于3月31日完成了《黄河大合唱》的作曲,以中华民族的发源地黄河为背景,热情地讴歌了中华儿女不屈不挠,保卫祖国的必胜信念。
光未然
冼星海回国痛感民族危亡的深重,深知民众的痛苦。在民族危亡的严重关头,他站在民族斗争的前面,确信中国共产党才是中华民族的中流砥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为了民族解放,他“为抗战发出怒吼”,纵笔谱写歌曲。1939年他去看望病床上的青年诗人光未然,听其朗诵《黄河吟》,讲述黄河呼啸奔腾的壮丽景象遂荡其共鸣,瞬间乐思如潮。创作一星期后,又在半月之内完成了该作品八个乐章及伴奏音乐的全部乐谱,写就了这一时代的中华民族的音乐史诗。
光未然(左)与冼星海(右)
《黄河大合唱》这部作品以黄河为背景,由七种不同演唱形式的歌曲构成,热情歌颂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控诉侵略者的残暴,并展现了中国人民与日本侵略者奋勇斗争的英勇场面,勾画出了中国人民保卫祖国、顽强抗击侵略者的壮丽画卷。
作品由八个乐章组成,分别为:
第一乐章:《黄河船夫曲》(混声合唱)
第二乐章:《黄河颂》(男高音或男中音独唱)
第三乐章:《黄河之水天上来》(配乐诗朗诵,三弦伴奏)
第四乐章:《黄水谣》(混声合唱或女中音独唱,原稿为齐唱)[11]
第五乐章:《河边对口曲》(男声二重唱及混声合唱,原稿是男声对唱)
第六乐章:《黄河怨》(女高音独唱,音乐会上常按修订稿加入女声三部伴唱)
第七乐章:《保卫黄河》(轮唱)
第八乐章:《怒吼吧,黄河》(混声合唱)
《黄河大合唱》总谱
各个乐章都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它们在表现内容、演唱形式和音乐形象等方面构成鲜明的对比。同时,全曲又以表现中华民族解放斗争的基本主题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几个基本音调始终贯穿于整个大合唱。
在音乐布局上以《序曲》呈示基本主题、首尾合唱呼应、中间各乐章交替发展和末乐章的总结概括,以及每乐章之前的朗诵为先导等,使整个作品具有高度的统一性。其音乐语言明快简练、通俗易解并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合唱手法丰富多彩,乐队的交响性也发挥得十分稳定。除此之外,全曲的宏伟规模和所表现出的英雄气概,都共同构成了这部作品具有独创性的艺术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