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点 | 诸宫调
诸宫调是说唱的一种形式,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民间艺术,属于中国宋、金、元时期的一种大型说唱文学。

诸宫调是从变文教坊大曲杂曲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因集若干套不同宫调的曲子轮递歌唱而得名。诸宫调以说唱为主,又因为它用琵琶等乐器伴奏,故又称“弹词”或“弦索”。

来源

诸宫调始于北宋。宋代王灼《碧鸡漫志》卷二载熙宁元年间“泽州有孔三传者,首创诸宫调古传”。吴自牧《梦粱录》卷二十有“说唱诸宫调,昨汴京有孔三传,编成传奇灵怪,入曲说唱”的记录。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五记崇宁、大观以来“京瓦伎艺”有“孔三传耍秀才诸宫调”。诸宫调大约在宋金对峙期间已经成熟,并达到极高的水平。现存金中叶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可以说就是它的代表作品之一。

《西厢记诸宫调》

表演形式

诸宫调是宋金元时流行的说唱体文学形式之一,它取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联成短套,首尾一韵,再用不同宫调的许多短套联成长篇,以说唱长篇故事,因此称为“诸宫调”或“诸般宫调”。又因为它用琵琶等乐器伴奏,故又称“弹词”或“弦索”。

诸宫调由韵文散文两部分组成,演唱时采取歌唱说白相间的方式,基本上属叙事体,其中唱词有接近代言体的部分。诸宫调将唐宋以来的大曲词调缠令缠达唱赚以及当时北方流行的民间乐曲,按其声律高低归入各个不同的宫调,用以说唱故事。

《东京梦华录》

《东京梦华录》记载孔三传、耍秀才曾在京都汴梁(今开封)演唱。诸宫调每段曲词唱完后有较短的说白,以便另起宫调接唱下去。曲词可长可短,比较灵活;又可用一、二套曲子连续演唱长篇故事,容量极大,状物写景,绘声绘色,语言通俗生动,在艺术上超越了以往的各种说唱艺术,获得了人们的喜爱。

演唱方式

诸宫调具有自己独特的音乐体制。从宫调和曲牌看,它上承宋词而下启南北曲。它的音乐单位的组合形式有种:一曲独用一曲带尾多曲带尾。它的演唱方式为一人表演到底,其伴奏乐器主要是打击乐器,如锣鼓、拍板、方响等。诸宫调曲调来自唐、宋词调,唐、宋大曲,宋代唱赚的缠令以及当时流行的其他俗曲。

打击乐器

从今存的诸宫调作品中可以看出其曲式包含有:单个曲牌的只曲;由一支曲牌反复或多次反复再加上尾声而构成的短套形式;用属于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联接而成的套曲形式。这几种曲式,视故事内容情节的需要,用不同的方式组织起来,并间以说白,以说唱长篇故事。

艺术特点

诸宫调是宋、金、元时期的集诸家之大成、由不同宫调构成的大型说唱形式。诸宫调名称的由来是因其使用了多种宫调,多曲联缀,且体制宏大,长于表现较为复杂的故事情节。可惜大部分诸宫调在传承过程中流失了,现今所能见到的“诸宫调”本子已经很少,连断章残篇在内只有宋代《刘智远诸宫调》、金人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等。后者简称“董《西厢》”,是目前保存最完整的作品,全部的文字和三分之一的乐谱现存于《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调》中。

《西厢记诸宫调》

影响

诸宫调的文学意义是十分明显的。它的题材大致可分三类:历史题材爱情题材家庭婚姻题材。其中有些题材对后世的戏剧小说具有开启作用。诸宫调具有通俗文学的艺术特性,表现为语言的通俗化、思想内容的世俗化和审美趣味的大众化。诸宫调作用所表现的主题,对后代影响较大,具有深远的文学史意义。

阅读数 1.7万
全知识版权所有,转载请联系授权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