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片战争:你不知道的炮舰政策
前因:虎门销烟;后果:第二次鸦片战争。

作者:敬敬 / 编辑:陆伯让

前因虎门销烟

19世纪开始,英国人非法向中国大量倾销鸦片,给中国带来严重社会问题,清政府派人强制销毁鸦片。

1840至1842年间,英国与清王朝因鸦片问题爆发了一场大战,中国称鸦片战争,英国往往叫作“第一次中英战争”或是“通商战争”。

所以,英国人在这事上的关注点就是两个字:“通商”。

19世纪,英国为维持“日不落帝国”的全球地位,四处掠夺殖民地和扩张海外市场。当时因为英国人大量购买中国的茶叶、丝绸,但中国人的农业经济自给自足,对英国商品不感兴趣。

为了赚到中国人的钱,英国商人们纷纷走私鸦片牟利,英国东印度公司甚至干不过各路散商。清王朝鸦片泛滥,造成了白银外流、人民素质下降等问题,于是清廷直接派人强制销毁鸦片。

这给英国人提供了发动战争的借口。

当时英国外交大臣是巴麦尊,他的强硬外交被称为“炮舰政策”。巴麦尊一看,就劝首相墨尔本子爵动用首相特权,直接派军去中国。

当时的英国首相威廉·兰姆,第二代墨尔本子爵,曾是维多利亚女王的老师。他的妻子曾和诗人拜伦传出绯闻,全国皆知。

国会被撇在一边,一气之下就搞了个不信任政府提案,要把首相他们的行为拿出来说道说道,但投票结果还是偏向了首相。

有意思的是,英国并没有正式“宣战”,英国人表示这只是一场“报复”,而不是英国挑起的战争。

国会搞投票的时候,英国舰队已经直奔中国来了。

1840年6月,英国人懿律到达广州,新式炮舰只用了9分钟就击毁了清军战船和岸炮。而当时中国人还认为这些英国人都是蛮夷,哪见过这么猛烈的炮火?

英国也还认为 中国是个东方强国,哪见过这么虚弱的强国军力?

8月英军就直奔天津了,道光皇帝看这个阵势,也挺害怕的,赶紧派了琦善去谈判,说清政府现在允许和英国通商了,一定会惩办销毁鸦片的林则徐,希望英国人赶紧把舰队撤回广州去。

这谈判一直就谈到了10月份,懿律逐渐失去了耐心。

英国远在欧洲西岸,来遥远的东方清帝国打仗,再拖下去就很不划算了。

1841年1月,英军直接攻占虎门了的炮台,清军死伤了700余人,船也毁了11艘。第二天,英军就占领了香港岛。琦善被迫同意签订了个《穿鼻草约》,把香港岛割给了英国。

不过道光皇帝对琦善擅自签条约大为不满,一气之下便贬了他的职,派了奕山到广州去指挥作战。而英巴麦尊也觉得条约的好处不够,于是英军进一步攻占广州。

巴麦尊又翻译为帕默斯顿,两次鸦片战争、克里米亚战争、印度民族起义等事件均有他的挑动,在美国南北战争时,他支持南方奴隶主集团。

所以,奕山这边还没动静呢,英军就已经先下手为强了。

1841年2月,英军攻取虎门要塞,占据了珠江沿岸的所有战略要点,清政府的武器装备落后,而英军经历了工业革命全是些现代化的枪炮。英军很快包围广州城,奕山不得不向英军求和,还签订条约,赔了600万元赎城费。

这接连轻松签了两个条约,英国人当然不肯放下清政府这个香饽饽,于是英国换了新的统帅璞鼎查再去试试水。

1841年8月,英军北上攻取厦门,攻占定海,占领宁波。

英国的炮兵部队还特意把宁波的一所监狱夷为平地,为什么偏偏不放过这所监狱呢?

这就不得不提到“女囚事件”了。

女囚安妮是目前已知的鸦片战争中唯一的英国女俘,当时她被虐待的谣言传到伦敦,伦敦人民群情激愤,要求“报复”中国,实际上中国军民也没敢把这些船坚炮利的外国人怎么样,挺客气的。

但是英国为了继续开战,就得先把安妮说得极其凄惨。

英国国内民众却对虐待事件深信不疑。因为在英国的媒体报刊中,中国人常常被塑造为傲慢,排外,野蛮残酷。

巴麦尊还在《泰晤士报》上把清朝人描绘成傲慢跋扈的野蛮人,他们用谋杀和下毒的方法残害英国人。

讽刺中国人的漫画

在民意的支持下,统帅璞鼎查接连攻占长江沿岸的要地吴淞、镇江等。清政府只得求和,双方签订了1842年《南京条约》。

英国人可捞了不少好处,得到了香港岛和2100万元赔款,在贸易和关税上都要跟英国人协商。

鸦片战争后,英国人洋洋得意的表示自己把中国带进了“文明国家的大家庭”,还打开了新的中国市场。

一位在鸦片战争中被俘的英国人回到伦敦时,被大家称赞为“民族英雄”,连维多利亚女王都急着要见他。

后果: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6年,英法联军打败了清政府,清政府继续签订割地赔款条约,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结论:鸦片战争是英国“炮舰政策”的重要表现,英国在鸦片战争中显示了其强大的军事实力,最终以炮舰轰开了中国大门,进一步确立了全球霸主地位。

阅读数 8.1万
全知识版权所有,转载请联系授权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