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兵入关:从部落走向帝国
清的统一大业,从入关时开始。

文/全历史 老三诺夫娜

1644年9月20日,6岁的顺治把清朝首都从盛京(今沈阳)迁到北京。3个月前,摄政王多尔衮刚刚在吴三桂(此处可1678年3月23日的衡阳)帮助下打败李自成,占领北京。

美国学者魏斐德认为,清朝进北京,是满族从部落战争向帝国统治过渡的决定性举措。在此之前,是保持部落形态还是走向统一帝国,是清内部并存的两个主题。

满族权贵倾向前者,汉族官员倾向后者。到底往哪边走,之前的清统治者皇太极犹豫不决。他曾多次主动跟明朝议和、谋求共存,至少在行动上没有试图取代明王朝。以致明朝上下,没看到清的野心,一致把李自成当成威胁存亡的头号敌人。

多尔衮忽然引兵入京,且定都于此,迈出帝国统治的关键一步。多尔衮为什么忽然作此决定?为了稳步入主中原,多尔衮采取了哪些措施?

先来说多尔衮为什么忽然决定进入北京?

首先,崇祯帝(此处可1611年2月6日的北京)去世,李自成不得民心。

1644年初,李自成的农民军直捣明朝首都北京,崇祯帝自杀。但李自成和进长安的黄巢(此处可881年1月8日的长安)一样,无力约束军队,士兵抢劫钱财和妇女,侮辱士大夫,民怨沸腾。

这时多尔衮收到明山海关总兵吴三桂的信,请求结盟,共同驱赶李自成崇祯帝已死的消息让多尔衮非常动心:明朝已不足虑,李自成的乱军不足惧,简直是入主中原的天赐良机。

清朝犹豫多年未能迈出取代明朝这一步,这次终于抵挡不住巨大的诱惑。多尔衮决定接受吴三桂的邀请,但不是结盟,而是要吴三桂投降。

其次,降清的汉族官员,一直敦促清朝入主中原。

清朝(后金)跟明在辽东对峙多年,曾接纳大批汉官投降。这些汉人有的家眷在中原,有的想建功立业,一直强烈敦促清统治者进占中原。以皇太极的主要汉族谋士宁完我范文程马国柱为代表的汉官团体,十几年如一日地给皇太极作思想工作。

李自成进京后,范文程洪承畴力劝多尔衮把握时机,洪承畴更是将进军注意事项都写好了。多尔衮最后下定决心,跟他们不无关系。

最后,多尔衮需要建立功勋稳固地位。

此时的多尔衮,虽然是幼帝顺治的首席摄政,但位子并不稳固。另外一个摄政,多尔衮的叔叔济尔哈朗手握重兵,皇太极长子豪格也不安分。跟刘宋的建立者刘裕(此处可420年7月11日的南京)一样,多尔衮需要军功来加固自己的政治地位。

清摄政王多尔衮

然而,入主中原是需要实力的,清朝准备好了吗?

答案是肯定的。

首先,有先进武器保证战斗力。

满族骑兵虽然勇猛,但不善攻坚。努尔哈赤宁远败于袁崇焕(此处可1630年9月22日的北京)就是惨痛的教训。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皇太极令满族官员佟养性组建汉人炮兵队,打造当时国内最先进的武器——葡萄牙大炮(又名红夷大炮)。

这支炮兵队,成了攻坚的有生力量。后来摧毁大凌河的防御工事,靠的就是他们。清军追缴李自成叛军,炮兵队不到不敢攻城,炮兵队一到顷刻拿下。

这支汉人部队,最后逐渐发展成汉八旗。

其次,拥有大批优秀的明朝投降武将。

努尔哈赤时起,满人就一直吸纳明朝降将。

最有名的投降者要数祖大寿洪承畴祖大寿曾在宁远重创努尔哈赤,进而升任辽东先锋总兵官,而洪承畴曾因打败李自成农民军名满天下。大凌河之战,明朝将领祖大寿子侄和手下全部投降。他们是职业军人,有经验有能力,投降后继续统领旧属,为清朝效力,立下赫赫战功。

后来,尚可喜孔有德耿仲明也带着他们彪悍的私家武装归顺大清,在追缴李自成军和守卫清朝东南屏障方面立有不少战功。

最后,赢得蒙古和朝鲜的支持。

此时的清朝,已经通过征伐,使朝鲜成为属国,以察哈尔部为代表的蒙古各部,早已奉皇太极为可汗。清朝与他们互市,解决了战马和物资问题,还吸纳大量蒙古兵为清效力。

山海关以北的重要关隘——大凌河、锦州、松山早已被清一一拿下,山海关这个重要屏障,也被吴三桂拱手相让了。

明末辽东形势图

这样的清朝,像一把锋利的剑,终于等来了时机。

清征服中原,是从进入北京并定都于此开始的,有稳固的中央统治才有后话。

那么,多尔衮为稳定中央统治采取了哪些呢?

首先,停止劫掠,安抚百姓。

洪承畴多尔衮说,要入主中原,就要改变劫掠的传统。于是多尔衮号令三军:此次与以往不同,要定国安民,成大业,擅自劫掠者,受重罚。范文程起草安民告示,称“官来归者复其官,民来归者复其业。”清军甚至给受战乱影响严重的百姓大幅度降税,这与李自成军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其次,全盘接纳明朝统治体系,政府迅速运转保证了稳定。

明朝陷落前,崇祯帝拒绝南迁,以致行政体系得以完整保留下来。清朝进京时,整个政府全部归顺,没有一个人以死殉明。多尔衮全盘接受,有的官复原职,有的甚至升了官。

除了各部一把手是清朝旧臣外,其他要津,都是明朝降官。这样,行政体系迅速运转起来,政府层面的改朝换代竟异常平顺。

后来证明,多尔衮的某些安民政策是临时的。比如规定汉人可以不剃发,但一年后就反悔了。一些弊政引发的矛盾后来引发多起动乱,杀戮也由此产生。但初期的政策确实保证了政权稳步过渡,也让后续征伐更加顺利。

明朝没有处理好李自成农民军的问题,才引来的清朝入主中原,这也验证了攘外安内定律(规律22-攘外安内:内部矛盾为何常常被优先处理?)。不过,清朝势不可挡,踏入中原可能也是迟早的事。而清朝全盘接纳明朝的统治体系,也再次验证了路径依赖的规律(规律26-路径以赖:制度发展的惯性)。

历代评价:

有了清兵入关,才有了后来清王朝的延续。

——周远廉 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阅读数 6.2万
全知识版权所有,转载请联系授权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