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神庙
被米开朗琪罗誉为天使的设计的宗教建筑,中央镂空的巨大穹顶建筑,堪称世界建筑最精妙的设计

如果从意大利首都罗马圆形广场的北部走来,会看到一座灰头土脸的建筑。柱状的体量,就像今天的化工厂或污水处理厂。立面上也没有特别的装饰,光秃秃的,仅最上层不情愿地开出几扇小窗。如不是对建筑史有所了解,很难想象这就是罗马古典美学的经典之作——万神庙,而它每天都被来自世界各地的建筑师膜拜。

甚至再绕到正面,无论是近距离平视,还是远距离仰视它的外观,也没有太大的特别之处。希腊式的门廊,虽也严谨地雕刻出柯林斯柱式上的每一株卷草,但作为其唯一的装饰,还是略显单调。三角楣上,也不见帕特农神庙那些激动人心的浮雕。

但当每一位观众穿过希腊式的门廊,走进内部空间的人们,却无一不被莫名的崇高感笼罩,也终于明白它真正的经典之处。因为在万神庙顶部,是一个巨大无比的穹顶,直径约43.3米。直到1700年后,人类用钢筋混泥土建造出更大的穹顶之前,它一直是最大的。最奇妙的是在穹顶的顶端,并没有封口,而是留下了一个洞。这个洞直径约8.9米,几乎是室内唯一的采光源。如果是晴天,就会有一个大的光斑随着太阳的位置而扫过神庙内部的墙壁。如果是雨天,雨水则会从洞中落下,抵达在大理石地板,并从地板上的小孔洞中再流进地下水管道。哪怕是夜晚,也会得到月光的笼罩。穹顶的圆洞,总能带来“天光”,也总能带来大自然的“洗礼”。大自然的庄严感透过空洞,在发生硕大的建筑内部空间中上演,自然也会让观者感受到“神”的存在,神庙的意义正在于此。这种观念的建筑,像是后现代的作品,但他实际上建于公元118年,距今约两千年。

今天的意大利人,还会在圣灵降临节时,让消防队员爬上万神庙的顶部,从上面洒下玫瑰花雨,让人沐浴在玫瑰花瓣的海洋之中,更加凸显万神庙的神圣和庄严。

以建筑与自然对话的方式设计一座神庙,这简直是天才的想法。而这位天才正是罗马的哈德良皇帝。比起他的贤能,今人更在意他亲自设计而留存至今的艺术作品。他不仅亲自设计了万神庙,还有著名的哈德良长城和哈德良别墅。不知是怎样的灵感,才让他有了在穹顶留出圆洞的想法。毕竟建筑自古以来,遮风挡雨是其最基本的功能。

当然,除了哈德良设计的精巧之外,还有罗马高超的建筑技术。几百年后,圣彼得大教堂的设计者,也设计了巨大的穹顶,甚至也做出了模型,但建造时却不知如何施工。恰巧文艺复兴早期的大师布鲁内莱斯基学习了万神庙的建造技术,才指导了圣彼得大教堂的完工。实际上,万神庙大穹顶的底部,是厚约6米的墙体,相当于我们今天一件屋子整体那么厚。越往上,则慢慢削减其厚度。而其建造的过程也是由下往上,一层一层地用混泥土浇注。

布鲁内莱斯基不是第一个,也不是最后一个研摹万神庙,并将它的精髓运用到自己的建筑作品中的人。万神庙的大穹顶与后来的文艺复兴、巴洛克、洛可可、甚至是哥特风格的建筑都有过结合,可谓欧美大穹顶的建筑,都与万神庙有着直接的关系。比较著名的除了圣彼得大教堂,还有圣母百花大教堂,威尼斯的圣马可大教堂等。哪怕到了近现代,建筑师仍然热衷于用钢筋混泥土或者其他轻型材料来建造万神庙的大穹顶。比如德国柏林的新国会大厦,就是建筑师用哪个玻璃建造的大穹顶结构。还有罗马的小体育宫,意大利建筑师奈尔设计了跨度达60米的穹顶,以向万神庙致敬。

建筑师们除了模仿万神庙的形式,还有深刻理解万神庙光影处理效果的作品。最为著名的当属现代日本建筑师安藤忠雄的光之教堂。与模仿万神庙大穹顶的形式不同,光之教堂学习了万神庙利用自然光线的精髓。万神庙是在顶部开一个圆洞,而光之讲堂是在墙的里面开了一个十字形的缝隙,更为直接地利用光线表达神圣感。在讲堂内接受神谕的教徒,会看到发光的十字,犹如基督降临。

当然,还有一种对万神庙致敬的方式,便是在万神庙大穹顶的后面建造两个塔楼。塔楼高于穹顶,无疑打破了万神庙本身的视觉高度。最重要的是,万神庙的前面是亭亭玉立的柯林斯柱式,而后面的两个塔楼也是垂直的线条,这一前一后,把万神庙的重点,即巨大的穹顶夹在中间,这就消减了万神庙的特点。据说这是巴洛克早期的大师伯尼尼的想法,但已很难被证实。虽然这个计划被建成,但很快又因招致各种批评而被拆毁。所以,我们今天见到的万神庙,仍然是阿德良皇帝时期,即罗马盛世的样貌。

其实,万神庙除了穹顶之外,还有建筑本身的体量以及廊柱,都遵循着古典的黄金比例。而方形的入口与圆形穹顶等,都会带给人几何的简洁之美。若仅是肤浅地对华丽的建筑装饰感兴趣,则万神庙的外观会显得逊色。完美的比例和几何图形的运用,才是希腊、罗马古典建筑的精髓所在。正如帕特农神庙一般,万神庙无需过多的装饰,它本身就是古典美的标准。米开朗琪罗就认为,万神庙是“天使的设计”,而拉斐尔也选择长眠于此。

阅读数 4.1万
全知识版权所有,转载请联系授权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