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请自省你的团队,人才结构是否合理?
文/全历史 拓跋云
历史中,我们经常看到某一时间,或者某一个团队,人才或者天才会成群、连续出现。
例如,英国“卡文迪许实验室”从1904年至1989年先后出现了29位诺贝尔获奖者,在鼎盛时期甚至获誉“全世界二分之一的物理学发现都来自卡文迪许实验室。”
又如,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德国空军第52战斗机联队,同时出现10个世界级王牌飞行员。而苏联空军P-39“飞蛇”战斗机大队与“施乌德”飞行中队,更是分别产生了20名和21名获得“苏联英雄”称号的王牌飞行员。
再如,我们常看到,中国的贤臣良将常在王朝建立早期集中出现,如唐初房玄龄、杜如晦、魏征、长孙无忌、尉迟敬德、李靖等。(详见规律18 - 人才定律:王朝兴衰的根源)
对于人类社会出现的这种现象,有一个专有的名词可以概括:人才集聚效应。
那么为何人类社会中,特别是团队中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第一,优秀的团队会吸引人才。即引入一个杰出人才,可以使四方贤才纷至沓来,进而逐渐形成一个人才群体。
虽然在《三国演义》中曹操以奸雄和反面角色出现,但历史中的曹操,可谓是不可多得的贤明之人,也因此吸引了众多贤能之人。我们细数曹操身边的人才,郭嘉,荀彧、贾诩,田畴,张辽,张郃,徐晃,庞德,陈群,陈登……这全是敌对势力里来的名臣,是他们为曹魏打下坚实的根基。
第二,在一个人才荟萃的群体中,人才间的互相交流、互相影响,互相提携往往会极大促进人才与群体的提高,最终实现个人和组织的目标。
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刘邦的“创业”团队中看到。在刘邦团队中,萧何负责后勤补给和关中政务,张良负责为刘邦作战出谋划策和制定战略,韩信则冲锋陷阵。而萧何月下追韩信,更为人称道。另外还有卢绾、夏侯婴、周勃、樊哙、曹参等人,与刘邦一起形成了良好的“集聚效应”。
当然也并非只有王朝早期或者是初创团队才会人才集聚。人们都熟知周厉王“防民之口,甚于防川”,以至于“道路以目”的典故,最终导致国人暴动。但他的儿子周宣王继任后实现了“宣王中兴”,何以做到?召穆公、尹吉甫、仲山甫、程伯休父、虢文公、申伯、韩侯、显父、仍叔、张仲……这一帮名将贤臣的聚集,就是原因。
哪怕王朝中晚期,如清朝,虽然大势已无法逆转,但“同光中兴”之时,也出现了人才集聚,如恭亲王奕忻、曾国藩、李鸿章、胡林翼、张之洞、左宗棠……他们之间不仅是同僚和共同辅国的关系,也不乏互相提携和师生关系。

第三,群体内个体存在的多样性,更有利于集体和个人的进步,形成人才集聚效应。
我们看到,上文中无论是曹操的阵营,亦或是刘邦、李世民的团队,都拥有非常好的团队结构,既拥有猛将,又拥有智囊。反观历史中那些“孤单英雄”,如吕布和项羽,他们的失败存在团队结构失衡,无法形成“集聚效应”的因素。
吕布虎牢关大战“三英”刘关张,纵有天下无敌之勇猛,仅徒增悲情色彩罢了。他手下曾有张辽这样的猛将,在吕布帐下却无法发挥才能,到了曹操阵营却大放异彩。只因缺少如荀彧、郭嘉这样的智囊与其产生共生效应。项羽团队也如此,其仅有的一位谋士范增,也被项羽赶走,乌江自刎霸王别姬也不在意料之外了。
从这条历史规律中,我们了解到,人才的出现经常会成群连续出现,这是“集聚效应”的结果。人才不仅可以吸引人才,人才间、特别是不同种类人才间的交流、合作,更容易产生人才集聚效应,实现人才和团队的进步。我们从中应该吸取到的经验是,在构建自己的团队时,应该重视人才团队的构建,以及团队结构的合理性。这样对于人才,对于团队都有利。